《苏州工业园区关于促进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为推进苏州工业园区(以下简称园区)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打响“金鸡湖服务”品牌,结合园区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光荣使命,紧紧围绕全面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园区目标,实施园区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620”行动计划,打造科学研究和技术、软件和信息技术、新型贸易、金融、高端商务、文体旅6个服务业产业集群,重点发展20个产业方向,实施优化布局、主体培育、创新发展、跨界融合、开放辐射5项任务,构建能级突出、结构合理、发展高效的园区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
二、主要目标
总量规模显著提升。到2025年,园区服务业增加值突破2100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53%左右。新型贸易服务业、金融服务业、高端商务服务业三大产业集群突破千亿级规模,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文体旅服务业的营收规模较2020年底翻一番,6大服务业产业集群销售收入突破1.2万亿元。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到2025年,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突破1500亿元,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的比重保持70%左右。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
主体培育成效明显。到2025年,累计培育省市区总部企业220家、省市服务业领军企业60家、服务业上市企业25家,营收十亿级企业100家,服务业高端要素集聚、辐射作用突出。
三、重点方向
(一)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围绕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构建覆盖产品生产全周期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体系。研发设计,重点发展药物研发,集聚各类研发密集型企业,发展基于用户需求的定制化研发、众包研发、研发服务外包等研发服务模式;构建制造业“设计+”价值增值体系,重点发展工业产品功能、结构、外观、流程等全产业链工业设计,争创一批国家、省市级工业设计中心或工业设计研究院。检验检测认证,构建分析、测试、检验、计量、认证、标准化等全链条体系,重点发展围绕“2+3”特色产业体系的检验检测认证方向,扩展“保税+检测”业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重点发展知识产权服务、技术评价、技术交易、技术经纪、中试孵化、技术培训、技术咨询、交易市场等,进一步健全科技要素市场体系,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水平,完善产业创新集群生态。
(二)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加快发展以人工智能为引领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打造更具竞争力的信息服务产业生态。IC设计,做大做强集成电路设计,提升通讯芯片、高性能模拟、功率器件、光电器件等优势领域设计能力,特色发展第三代半导体和MEMS设计。工业软件和工业互联网,加快发展关键基础软件、工业软件、新兴平台软件和行业应用软件,重点推动“5G+工业互联网”在企业生产单元模拟、生产能效管控等场景深入应用实践,构建覆盖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全新制造和服务体系,争创国家级“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和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区块链,聚焦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加快基于国产软硬件平台的边缘计算、虚拟化、云存储、云管理、云安全、云中间件、数据存储、数据中台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应用。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鼓励企业“上链”。扶持和壮大数据源公司,促进“大数据+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领域深度发展,催生大数据衍生创新。智能网联汽车,重点发展激光雷达、自动驾驶算法、机器视觉系统等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形成“人车路云网图”一体化协同新的生态体系,着力突破车载计算、高精度地图等核心技术领域难题,全面抢占自动驾驶核心市场,将园区打造成为智能交通和自动驾驶的创新集聚区。
(三)新型贸易服务业
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加快发展园区新型贸易服务。跨境贸易,大力发展以知识产权、研发设计、软件开发、信息服务、专业服务、文化内容等为核心的服务贸易,发展以数字化贸易为标志的新型服务贸易,积极发展以离岸转手买卖、全球采购、委托境外加工等为主的新型离岸国际贸易业务,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引进新企业新项目,引导制造业企业开展跨境电商,发挥海外仓资源优势,支持品牌出海实现“卖全球”,引进海外优质品牌实现“买全球”,支持B2B跨境电商平台和独立站特色化发展,不断完善跨境电商行业生态,健全跨境电商全流程服务体系。现代物流服务,大力发展跨境物流、电商物流、智慧物流,以医药冷链物流为重点,创新发展智能仓储、无人配送、共同配送、多式联运、逆向回收物流、“保税+物流”等物流模式。新型消费,大力发展首店经济、品牌经济、夜间经济、直播经济等,发挥直播激发商贸活力、推动企业转型等方面的作用。大力招引新型消费业态旗舰项目,培育创新型领军商贸企业,提升园区商业核心竞争力,打造面向未来的城市活力时尚新中心。加大稳外贸促进口力度,加大贸易商引进力度,发展高端消费品进出口贸易,提升中心城区辐射带动能力。
(四)金融服务业
聚焦园区产融特色,培育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导向的金融业态,建设产业金融创新先行示范区。跨境金融,重点发展离岸、在岸双向金融业务,健全跨境金融服务体系,推进QFLP(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DLP(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等跨境金融服务试点。特色新兴金融,大力发展科技金融、供应链金融;做强园区基金业品牌,丰富天使基金、创投基金、PE基金、并购基金、对冲基金、S基金等私募基金业,推进公募REITs试点,高水平建设东沙湖基金小镇,打造区域产业资本中心。数字金融,推动科技与金融双向赋能,积极发展科技金融,构建智慧金融创新评估体系,打造科创金融服务新模式,大力发展金融科技,支持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发展金融数据信息服务、金融数据综合服务和金融信创产业,建立以产品为核心的金融科技底层核心技术研发体系,布局金融新基建,积极推进数字货币应用试点,发挥好金融监管国家试点作用,推动更高水平金融开放。
(五)高端商务服务业
以建设国际一流商务服务集聚区为目标,培育集聚一批高能级、国际化服务企业和机构。法律服务、会计服务和商务咨询,加快发展律师事务所、民商事调解机构等法律服务机构和会计师事务所,推进自贸片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等重大平台建设,集聚发展财务会计、审计、税务、财务顾问、管理咨询、资产评估、造价咨询、建筑设计、共享办公等专业服务业,培育本土总部型专业服务机构、多元化的专业咨询服务集团。会展展览,大力引进会展服务商、广告服务商、品牌策划商等会展业主体,引入知名会展、大型会议和论坛,创新“云上”、数字办展等模式。人力资源服务,大力发展中高端人才猎头、人才测评、人才培训等高价值服务,优化提升传统人才服务外包,实施“留园优技”项目制培训计划,健全人才服务平台,加速国际人才流动。节能环保,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培育发展合同降碳管理、节能减排工程咨询、第三方节能环保服务、环境污染检测、循环化改造等专业服务业。
(六)文体旅服务业
围绕建设“引领苏州、对接上海、融入长三角的现代文化产业示范区”总体定位,建设“游戏版权、演艺娱乐、影视创制、文体旅消费”四大中心,打造具有国际特色、时代特征和园区风格的“江南文化”品牌。数字文化和内容版权,以数字内容创制为核心,重点发展动漫游戏、数字文娱、数字新媒体、影视演艺、直播短视频等产业,培育创意设计、电子竞技等新业态,鼓励发展高端数字文化装备;发展内容版权引进和交易、内容放送平台运营商,打造高水平版权公共服务和版权交易双平台,推动版权企业走出去,争创国家版权贸易基地。休闲体育,发展休闲健身、竞赛表演、体育健康、体育信息产业,支持申办或承办国际或全国A类赛事,举办观赏性强、覆盖面广的时尚体育运动项目,丰富体育消费业态。商务旅游,大力发展水上旅游、工业旅游、文化旅游、研学旅游、体育旅游、演艺旅游等新兴旅游业,高水平建设“全域旅游示范区”,升级传统旅游业态,利用数字技术发展在线旅游、全景旅游、智慧旅游。
四、主要任务
(一)优化服务业空间布局
促进功能区差异化发展。加强四大功能区现代服务业发展分类引导,注重谋差异、促融合、强能级,形成特色鲜明的服务业集聚区。高端制造与国际贸易区大力发展研发设计、检验检测认证、工业软件、现代物流服务等产业,打造服务型制造优势。独墅湖科教创新区重点发展科学研究和技术、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等产业,提升服务业创新和数字化能力供给。阳澄湖半岛旅游度假区重点布局数字文化、数字贸易、数字医养等产业,突出制造业服务化、服务业数字化。金鸡湖商务区重点布局金融、高端商务服务等产业,建设园区现代服务业极核。苏相合作区致力发展生产型研发、检验检测,探索金融、科技等服务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
推动产业园特色化发展。支持服务业重大项目、高端资源、公共平台向各类服务业产业园集聚,构建各具特色的现代服务业产业高地。依托企业总部基地、现代服务业产业园等在建重点产业园,布局一批服务业示范项目。推动东沙湖基金小镇、人工智能产业园、2.5产业园、月亮湾商务区、物流中心等现有服务业产业园提档升级、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围绕法律服务、区块链、检验检测认证、文化、跨境电商等重点发展方向,加快新建一批特色载体。
支持楼宇专业化发展。实施楼宇评级评优,引导楼宇的服务业精准招商,鼓励楼宇运营单位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在发展方向上打造一批以金融、高端商务、数字经济为特色的楼宇,在功能上打造一批总部楼宇,在产出上打造一批 “亿元楼”,实现以楼聚产、以产兴楼。
(二)加强服务业主体培育
加大服务业项目招引力度。围绕6个产业集群、20个产业方向,编制招商图谱,制定招引计划,瞄准世界500强、中国500强、民营500强、央企、行业龙头等企业,引进一批产业层级高、投资规模大和创新能力强的服务业重大项目。
强化领军企业示范作用。围绕6个产业集群、20个产业方向,建立园区服务业重点企业库,筛选一批在细分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发展前景的服务业重点企业,培育一批专业化、规模化、集团化发展的服务业领军企业,形成一批省市服务业领军企业、服务业上市企业和瞪羚、独角兽企业。鼓励领军企业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加强产业链整合和价值链延伸,带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着力培育总部企业。完善总部经济服务体系,重点引进和培育一批税源型总部、创新型总部、平台型总部,着力提升现有总部企业的资源配置能力,鼓励领军企业在园区新设生产服务、销售管理、决策运营、科技研发等功能性总部。
(三)促进服务业创新发展
增强服务业企业创新能力。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精准挖掘一批具有核心技术和产品的服务业企业,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产学研合作,开展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研发和科技成果应用,提升企业关于材料、工艺、设备、软件、数据、平台、系统等集成式创新能力。
加快推进服务业数字化转型。鼓励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在研发设计、供应链管理、销售服务等方向采用数字化手段开展业务流程重塑,支持生活性服务业企业探索新零售、在线消费、无接触配送、线上教育等商业模式变革,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和5G等新一代数字技术在服务业领域的应用和集成创新,促进服务业提质增效。优化服务业数字化转型“新基建”环境,推动5G精品网络全覆盖和IPv6在园区的深度优化,建设区块链底层链“金鸡湖链”,争取星火链网骨干节点、智能网联城市级指挥中心投入运营。积极培育数据要素市场,鼓励技术合作、设施共享、数据开放,兼顾数据安全,探索数据价值化路径,推动上海数据交易所园区特色分节点建设,用好“服贸通”中新数据专线和苏州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探索搭建跨境贸易等行业大数据平台。
丰富服务业应用场景供给。鼓励新技术研发与试验,支持创新平台建设,支持人工智能、5G、互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应用,鼓励新产品首购首用,支持商业模式验证,推广平台经济、无人经济等新业态、新服务模式。围绕城市生产、生活和社会治理,政府、企业和居民共同参与,在制造、科技、贸易、金融、文旅、消费、医疗、教育、社区、建造、交通、环保、政务等不同领域全面推行场景开放应用。建立健全场景开放工作机制,探索新型的供需对接、采购服务、奖励补贴模式。
(四)加强服务业跨界融合
促进服务业制造业“两业融合”。全面推动园区服务业和制造业双向赋能、耦合共生。发展制造服务业,把面向制造业的生产性服务业作为提升制造业产品竞争力和综合实力、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鼓励重点领域制造服务业专业化、标准化、品牌化、数字化、国际化发展。发展服务型制造,支持园区制造业重点企业提供研发设计、供应链管理、检验检测认证等制造衍生服务,从产品制造商向产业链服务商、解决方案服务商转型。
推动服务业多业态融合。深入运用“互联网+” “5G+” “金融+”等新理念新手段,推进服务业内部渗透融合,重点推动科技与现代金融、软件信息与新型贸易等领域互通融合发展。突出“文化+”“数字+”新优势,以“江南文化”品牌为抓手,提升商贸、旅游、文体、会展等服务业附加值。结合金鸡湖商圈改造,进一步提升环金鸡湖商圈城市活力,以更加开放复合的空间形态促进服务业多业态融合。
(五)扩大服务业开放辐射
争取探索服务业重点领域对外开放。实施高标准的外商投资准入制度,重点争取探索在科研和技术服务、电信、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进一步放宽外资准入条件。争取探索对外资进一步开放IDC(互联网数据中心业务)、CDN(内容分发网络业务)和信息服务业务等增值电信业务。在不涉及意识形态、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争取探索允许外商投资电影后期制作、音像制作业务。争取探索设立外商独资的私人投资医院和诊所(中医医院和诊所除外)。争取探索推动中外法律事务所联营制度实体化运作,探索注册外国律师就非国内法提供商事非诉讼法律服务,以代理人身份参与商事仲裁、调解程序,争取探索律师事务所聘请外籍律师担任外国法律顾问和港澳律师担任法律顾问。
构筑多圈层服务业开放格局。持续拓展“一带一路”合作空间,依托国家级境外投资服务示范平台、长三角境外投资促进中心、金鸡湖境外投资服务联盟等重点平台,加强服务业对外投资项目库建设,提升资源配置水平。深化中新服务业合作品牌,重点在现代金融、高端商务、专业服务、科技服务等领域拓展合作领域、扩大合作成果。重点对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链接商贸、商务、会展、总部等高端资源,打造服务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支点。依托苏宿工业园区、中新苏滁高新区、中新嘉善现代产业园、跨江融合苏锡通科技产业园、独墅湖开放创新协同发展示范区等合作园区,推动园区服务业企业在“飞地”寻找应用场景落地,跨区域开展业务合作。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健全与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重点方向和主要任务相适应的工作体系和推进机制,园区服务业领导小组负责整体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统筹规划、任务分解和牵头政策研究,各成员单位按照职责任务分工,具体负责各产业集群及产业方向的产业促进工作,研究制定和落实相关的支持政策和保障措施,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二)强化空间保障
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保障服务业重点产业建设用地,保障一定比例的服务业用地。通过增加混合用地供给、推动产业用地类型合理转换、科学设定容积率指标等方式,优先保障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合理用地需求。完善土地使用的批后管理制度,通过改造提升存量低效用地、强化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等方式,强化服务业集约高效用地。
(三)加强资金支持
加强财政资金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投入保障,设立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专项引导资金,提升财政资金使用绩效。建立政府引导资金、风险投资、银行资金、资本市场等多层次资金支持体系,注重发挥政府引导基金对早期阶段的创新型服务业企业和项目的投资支持。创新新型融资模式,探索设立“服务贷”等定制化金融产品,降低服务业中小企业融资门槛和成本。
(四)加强人才培养
强化企业用人育人主体作用,支持符合条件的服务业企业人才申报“金鸡湖人才计划”及上级人才计划,注重培育服务业领域的领军人才,适当增加入库企业享受“企业撷英”人才支持名额。支持服务业企业形成较好的人才队伍基本面,对企业及专业服务机构与培训机构合作开展各类人才培训给予支持。
(五)优化营商环境
持续推动营商环境系统性提升,深化数字政务改革,深入推进“一网通办”建设、“一件事一次办”等改革,全面建设“免证园区”,提升企业开办、注销、破产等流程便利度,持续优化亲商服务体系。实施包容审慎监管,对服务业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开展柔性监管、差别监管、适度监管,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推动信用应用场景建设,提升市场主体信用管理能力和水平,建立诚实守信、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