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十四五”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规划》
软件是信息技术之魂、网络安全之盾、经济转型之擎、数字社会之基。“软件定义”已经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方向。“十四五”时期,是软件产业加速创新、快速迭代、群体突破的新时期,为引领新时期全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国务院关于印发新时期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文件编制本规划,规划周期为2021-2025年。
一、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下,江苏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态势良好,产业规模和效益稳步增长,企业实力和创新能力同步提升,行业融合应用持续深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不断增强,为制造强省、网络强省、智慧江苏建设和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产业规模稳步扩大。“十三五”以来,江苏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呈现稳中向好、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全省软件业务收入由2016年的8166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1.08万亿元,产业规模始终位居全国前列。从2018年开始,全省信息技术服务收入占软件业务收入比重连续三年超过50%,产业结构服务化转型成效明显。全行业从业人员保持在110万人以上,硕士及以上从业人员占比逐步增加,人员素质不断提高。
载体建设成效显著。江苏参与创建中国软件名城的城市数量已居全国之首,继南京市成为首个中国软件名城之后,苏州市于2019年获评工业软件方向的中国软件特色名城,无锡物联网和平台软件方向的特色名城建设完成自评估。软件产业载体建设多点开花,全省拥有中国(南京)软件谷、苏州软件园等7个国家级软件园,南京徐庄软件产业基地、昆山软件园等25个省级软件园。
企业实力稳健提升。江苏软件企业数量长期居于全国榜首,全省纳入统计的软件企业从2016年的4844家,增加到2020年的6225家,年均增长6.5%。省内重点软件企业发展持续壮大,9家企业入选中国软件业务收入百强,50家企业成为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在境内外主板和科创板上市的软件企业34家,新三板上市的软件企业达到124家。已入库培育的省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和专精特新软件企业201家。
产业布局特色鲜明。江苏紧抓制造强省、网络强省、智慧江苏建设和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在部分领域已形成头部效应。工业软件以及电力、通信、交通等行业应用软件竞争优势凸显。2020年,全省工业软件产业链相关收入2217亿元,同比增长12.2%。产业布局高度集聚,南京、无锡、苏州等地对全省软件产业发展的整体带动作用日益增强,常州、镇江、南通的嵌入式软件,宿迁、扬州的信息技术服务业保持较快增长。
创新动能持续增强。“十三五”期间,江苏积极实施软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基础软件、工业软件等关键软件领域以揭榜挂帅方式支持关键核心技术突破4项。全省软件企业技术中心增至143家。在全国率先成立省级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标准委员会,推动发布1项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国家标准、3项省级地方标准和6项团体标准。截至2020年底,全省获得国家信息技术服务标准ITSS符合性评估证书494张,初步形成标准引领创新的良好态势。
融合应用不断深化。江苏积极通过应用牵引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应用推广,深度融合应用成果丰硕,两化融合和智慧江苏建设水平全国领先。持续深化软件对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工业互联网平台和标杆工厂建设的核心支撑作用,建成工业互联网APP汇聚平台,汇聚行业型、基础型、通用型、专用型等各类工业APP超2000个,助力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服务型制造发展。面向政务、医疗、交通、教育、养老、农业等各领域积极培育融合发展的新模式、新应用、新业态,有效提升政务管理、社会治理与民生服务能力。
特色活动亮点纷呈。连续16年举办南京国际软博会,有效吸引产业资源集聚,2020年南京软博会吸引近千家企业参与。持续开展“江苏软件奖学金”、“爱英之旅”校园招聘等人才引进公益服务,实施“育鹰计划”培育产业领军人才。省政府联合工信部、教育部连续举办9届“中国软件杯”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累计吸引千余所院校、3万余支队伍、超过12万名大学生参赛,赛题紧紧围绕骨干软件企业的实际技术需求,帮助软件企业解决共性技术难题100余项。
“十三五”期间,江苏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了长足发展,但同时也存在制约高质量发展的老问题和新难题:一是在基础软件、工业软件等关键软件领域还存在技术短板和弱项,大部分应用软件尚未适配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的技术路线。二是缺乏具有行业引领和生态培育能力的头雁型领军企业,还未形成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良好格局。三是人才缺口依然较大,结构性供求矛盾突出。产业领军型人才稀缺、高端复合型人才数量不足。四是软件价值失衡。大量软件产品依赖硬件体现价值,具有市场公信力的软件价值评估体系尚未建立,“重硬轻软”问题仍然存在。五是标准化建设水平不高。主动参与标准研制和应用的软件企业少,国际标准制定话语权弱。
(二)面临形势
随着5G、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广泛渗透,软件从基础技术、算法、平台到应用均进入全面革新调整的关键期。软件的产品形态、技术架构、开发模式、计价模式和商业模式不断重构。从技术趋势看,基于开源的开放协作突破了创新的时空边界,高效集聚智力资源、产业资源和服务资源,开源软件已成为当前软件技术创新的主要驱动力。从应用前景看,软件产品和信息服务与物理世界、人类社会的融合发展进一步加快,软件向全领域“赋能、赋值、赋智”作用持续放大。从竞争方式看,软件产业竞争正从过去单一的产品或企业竞争转向基于软件平台体系形成的产业生态竞争,生态构建能力成为软件产业竞争的制高点。
我国软件产业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从外部环境看,产业变革与大国博弈深度交织,软件产业日益成为我国突破赶超的关键领域,我省软件产业发展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竞争局面。从内部形势看,经济增速趋缓与竞争加剧叠加共振,软件产业已逐步成为孕育新动能的创新温床。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变速换挡关键期,软件产业成为支持经济发展的强大内生动力,面对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要求,我省软件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创新应用水平需要实现快速提升。
“十四五”时期是“两个百年”历史交汇、“两个大局”交相重叠的重要时期,为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兼顾产业转型升级与安全体系建设,推动“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铺开新画卷,江苏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要在四个方面开启新征程:铸核心技术之魂。以软件为科技创新“推进器”,彻底激活全省科技创新发展的全新动力。掣经济转型之擎。以软件为提质升级“加速器”,全面推动内需体系建设与产业现代化发展。立安全保障之盾。以软件为社会运转“压舱石”,切实保障网络空间与关键命脉行业的安全运转。固数字社会之基。以软件为美好生活“催化剂”,扎实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增进人民高品质生活福祉。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的重要讲话以及省委十三届九次、十次全会精神,全面理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江苏“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光荣使命,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制造强省、网络强省、智慧江苏建设和数字经济发展为支点,加快优化软件产业布局,强化骨干企业引领,不断提升自主可控软件产品供给能力,聚焦重点补齐短板,突出优势锻造长板,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加快软件产业集群建设与生态建设,积极构筑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新高地,树立区域协调发展新典范,全面支撑“强富美高”新江苏再上新台阶。
(二)基本原则
创新引领。坚持创新是引领发展第一动力的理念,按照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要求,推进制度创新和模式创新,集聚引领产业发展的高端人才,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最大限度激发市场主体创新活力。
应用牵引。强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典型应用带动研发投入和市场拓展。开放应用场景、加强供需对接,部署产业链供应链强链补链延链,提高软件研发需求匹配度,提升软件产品应用效能。
融合赋能。强化自主技术体系的推广,推动软硬融合适配发展。以国家重大战略为契机,促进软件技术、信息服务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深入融合,利用“软件定义”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助力实现现代化治理,推动软件由提供“服务”向提供“服务+制造”衍生,提升软件与信息服务引领能力,全面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和智慧江苏建设。
价值导向。完善软件和信息服务计价机制,引导软件价值回归。积极保护软件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充分发挥标准化建设作用,推动软件成本度量和价值评估,提高软件产品和信息技术服务质量,规范软件行业市场秩序。
开放协同。积极把握长三角一体化、“一带一路”发展机遇,顺应新发展格局要求,统筹利用各类创新要素和市场资源,加强技术、产业、人才、资本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营造开放优质的软件产业发展生态。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全省软件自主创新能力得到较大提升,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作用进一步加强,产业布局更为科学,产业生态更加优化,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处于全国最前列。
——规模稳步增长、结构更加优化。到2025年,全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规模力争达到1.6万亿元。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5G应用、VR/AR/MR(虚拟/增强/融合现实)、区块链等新型业态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务收入占比显著提升。
——企业实力增强、集群成效明显。到2025年,围绕高端软件、重点行业应用软件等领域培育10家百亿级头雁型软件企业,30家国家重点软件企业,300家省级重点软件企业,建成1个国家级软件产业集群。
——创新能力提升,自主体系健全。到2025年,骨干软件企业研发投入比例超过7%。全省软件企业技术中心达到200家,建成2个关键软件协同攻关和体验推广中心,部署实施20项关键软件研发攻关项目,打造一批江苏软件品牌产品。推动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软件人才培养体系更加完善,软件行业从业人员规模超过120万人。
——载体建设有力,发展格局清晰。到2025年,“全省无短板、各市有长板”的产业发展格局进一步形成,南京、苏州、无锡“一核两心”软件名城建设水平全国领先,全省创建至少1家中国软件名园、培育5家江苏软件名园,打造“名城-名园-名企”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现代软件产业体系。
三、发展布局
(一)总体布局
基于江苏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现有基础和各地特点,按照提升软件产业发展质量、促进长三角一体化协同的发展思路,着力构建“一核两心、双向联动,一廊牵引、多地并进”的全省软件产业发展布局。其中:
“一核两心”是指南京软件产业综合发展核心区,苏州工业软件发展中心区,以及无锡平台软件发展中心区。
“双向”包括“苏皖”及“苏沪浙”方向。
“一廊”是指西起南京,东至南通,沿途串联镇江、扬州、常州、泰州、无锡、苏州、昆山等地,形成“沿长江软件创新走廊”。
“多地”包括徐州、宿迁、连云港、淮安、盐城等省内具有发展潜力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增长新基地。
(二)具体布局
“一核两心、双向联动”。深入贯彻一体化发展理念,围绕“一核两心”的优势特色,以南京为区域核心形成与安徽部分城市密切合作的苏皖联动发展,同时以苏州、无锡为主体形成与上海、浙江部分城市错位互补的协同发展。发挥区域互补作用,有效推动更大区域的产业链资源融合互促。其中,南京依托已有产业基础与科创资源,重点推进基础软件、行业应用软件、安全软件产业链生态链自主发展,构建国内领先的软件产业综合发展生态,成为引领软件产业自主创新的核心区。苏州依托在工业领域的显著优势,着力完善工业软件全产业链建设,不断提升工业大数据、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对制造业赋能赋值赋智作用,构建工业软件发展中心区。无锡依托国家级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和车联网先导区,重点突破物联网、车联网等平台软件发展,培育打造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构建平台软件发展中心区。
“一廊牵引”。统筹省内沿长江城市资源,畅通东西双向的创新资源循环渠道,构建以人才服务、技术服务、市场服务、资本服务为核心的软件创新服务体系,不断带动提升沿长江城市软件产业创新发展能级。其中,镇江聚焦智慧农业和智慧城市建设机遇,发展农业、交通、城管、教育等领域的行业应用软件,培育面向智慧农机、智能电气、船舶海工、航空航天、医疗器械等领域的软件和信息服务。扬州依托信息产业基地,充分发挥文旅资源等优势,重点发展地理信息、数字内容服务、平台运营、数据挖掘分析等高端信息技术服务,重点围绕智慧文旅、核心装备软件和信创软硬件加强研发。常州依托常州国家软件园、创意产业园、医疗大数据中心等,加快发展智慧医疗、智能制造等领域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不断培育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泰州重点聚焦工业测控软件、高端数控机床软件、汽车电子及能源软件等领域,深入推动嵌入式系统软件发展。南通依托长三角网络安全产业园、信创产业园等,逐步培育完善整机及配件、集成电路、信息安全、行业应用一体化信创产业链,并结合建筑、家纺行业的传统优势,加快智慧住建、智慧家纺等领域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发展。昆山依托软件园、开发区和花桥经济开发区等,加快软件企业集聚,强化嵌入式软件核心技术实力,布局发展信息技术服务。
“多地并进”。支持各产业增长新基地充分挖掘自身优势,依托重点企业、重点园区实现差异化、特色化布局,积极培育软件产业增长新动能。徐州发挥在工程机械领域的基础优势,依托骨干企业,重点发展工业软件、工业大数据与工业互联网平台。宿迁依托电子商务园区等,着力发展以互联网平台服务为代表的新兴信息技术服务。连云港依托高新区省级软件园等,重点推动船舶嵌入式软件、智慧物流行业应用软件发展。淮安积极打造交通、建筑、休闲娱乐、食品安全、文化创意领域的行业通用软件,以及面向智慧城市、健康养老等领域的互联网和大数据平台服务。盐城重点发展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无人机、机器人等人工智能软件,5G商用产品、车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
四、发展重点
(一)基础软件
高性能基础软件。加快推进自主创新软硬件协同发展,重点攻关与自主技术架构硬件(如申威芯片)和新型专用硬件(如FPGA)高度适配的基础软件,着力提高自主创新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工具软件、办公软件等基础软件性能,从可用迈向好用,在实现高性能的同时保障高可靠、高安全,积极发展操作系统基础应用框架和API(应用编程接口),促进基础支撑软件集成。
新型基础软件。积极推进智能语音、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的人工智能算法演进和量子信息基础软件,积极推动物联网操作系统、云操作系统、分布式数据库等新型基础软件研发和产业化。
专栏1 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工程 |
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强链。培育申威、统信等自主技术产业生态,组织协同攻关适配、调优系列应用软件、补短板强弱项,打造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链。编制江苏省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品图谱,促进供需双方深度对接,推广江苏信创名品和信创行业江苏解决方案,持续提高江苏信创产品和信息服务的易用性、安全性、可靠性。 建设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先导区。结合各地发展基础和发展任务,明确重点主攻方向,建设培育一批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先导区。整合政、产、学、研、用、金多方资源,增强先导区企业联合攻关能力、应用验证能力和展示推广能力,在重点领域产出一批试点示范应用成果和信创技术标准,进一步服务全国市场。 推动校企共建“江苏信创实验室”。以国家战略和行业需求为导向,支持省内骨干信创企业联合产业生态企业和省内高校共建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实验室,以信创实验室为载体开展协同创新攻关、解决卡脖子问题,同时开设信创特色课程,建立信创人才标准体系、加快信创产业人才培养,有效解决信创人才缺口问题。 |
(二)工业软件
工业支撑软件。突破EDA(电子设计自动化)、工程设计和计算、模拟仿真和仿真设计一体化、工业中间件、工业智能、BIM/CIM(建筑信息模型/城市信息模型)等关键技术,加快实时操作系统、实时数据库等工业基础软件研发与适配调优。支持模块化、可视化设计等低代码、无代码编程工具研发,深化工业知识和经验的工程化管理,加快测试工具软件等工业支撑软件发展,支持基于数据模型驱动的工业软件集成。
管理控制软件。重点突破APC(先进过程控制)、DCS(分散控制系统)、PLC(可编程逻辑控制)、SCADA(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MES(制造执行系统)、DNC/MDC(分布式数控与机器数据采集)等工控核心技术软件,以及MRO(运行维护)、PHM(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等设备运维软件,加强具有设备、自动化产线和数据管控功能,并能安全稳定运行的控制系统软件研发。实现SCM(供应链管理)、ERP(企业资源计划)、CRM(客户关系管理)、HCM(人力资产管理)、BI(业务智能分析)等管理软件的自主创新。
嵌入式软件。面向工业生产自动化所需计算芯片和传感器芯片等核心元器件,加快建设符合开放标准的工业领域嵌入式软件开发平台,攻关与自动化设备的边缘计算芯片、传感器搭载芯片配套的嵌入式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研发面向5G、边缘计算、工业互联网应用场景的嵌入式系统软件。
新型工业软件。加快工业知识和应用场景建模,支持传统工业软件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重点面向5G应用场景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软件、安全防护软件,支持研发能够广泛应用于先进制造业集群的行、基、通、专型优质工业互联网APP,打造一批“杀手锏”级别的工业APP产品。
专栏2 工业软件自主创新工程 |
推进工业软件强链。围绕重点发展的工业软件产业链,聚焦工业研发设计、生产控制、经营管理等关键核心技术环节进行强链补链;发挥中电科14所承接工信部工业软件协同攻关平台和体验推广中心作用,加快协同攻关成果研发和产业化;落实“领军企业软实力提升计划”,举办工业软件产业链供需对接大会和分行业龙头企业对接研讨会,促进供需对接,鼓励工业企业发布工业软件攻关需求榜单、开放应用场景,促进江苏优质工业软件在工业企业的应用。 强化智能制造支撑。面向智能装备、智能工厂、智能单元等典型智能制造应用场景,积极引导工业企业提升鸿蒙操作系统、翼辉操作系统、同元仿真软件和浩辰CAD等自主工业软件的使用率。在省内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广应用省内首版次工业软件产品,深化自主创新工业软件促进智能制造发展成效。 完善平台与标准建设。推进工业软件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软件创新中心、工业软件协同攻关基地等创新平台建设,支持工业软件适配验证中心、体验推广中心、质量与安全检测服务机构等技术机构开展服务。强化省软信标委工业软件标准组力量,支持省内工业企业联合工业软件企业参与国家标准研制与贯标推广。 |
(三)安全软件
重点面向网络安全事前防护、事中监测、事后处置、调查取证等环节,着力提升隐患排查、态势感知、追踪溯源、应急处置等安全软件技术水平,强化威胁情报分析、智能监测预警、事件应急响应、密码应用等网络安全防御能力。加强针对安全生产、工业控制、工业互联网、5G、下一代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车联网等领域网络安全威胁的风险研判和防控,大力推动相关场景下的网络安全软件研发。着力提升区块链、量子信息、商用密码技术自主创新实力,积极探索拟态防御、可信计算、零信任、安全智能编排等网络安全新技术,打造全方位覆盖的安全软件防护体系。
专栏3 安全软件自主可控工程 |
积极创新网络安全服务模式。倡导“安全即服务”理念,引导企业由提供安全产品向提供安全服务和解决方案转变。加大力度支持网络安全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鼓励基于云模式的网络安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鼓励发展网络安全一体化运营外包服务。 加快构建网络安全基础设施。鼓励安全态势感知平台、监测预警平台、信息共享平台和应急指挥平台建设,促进跨地区、跨行业的信息共享和协调联动。鼓励涵盖安全测试验证、产品检验、商用密码应用和监测认证等产业支撑服务的综合保障平台建设。鼓励基于商用密码、指纹识别、人脸识别等技术的网络身份认证体系和设备安全接入认证体系建设以及攻防对抗和实训演练基地建设。 大力推广网络安全技术应用。工业领域:重点推进网络安全产品在工业控制系统、工业互联网等智能制造场景的应用,加强工业企业网络安全管理能力。智慧城市领域:推进网络安全产品在城市大脑、智慧能源、智慧交通、智能安防等智慧城市建设项目中的应用。新型基础设施领域:提升网络安全产品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应用占比,积极应对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面临的网络安全威胁。 |
(四)新兴平台软件
工业互联网平台软件。重点研发协议转换、边缘计算等平台软件,提升多源异构数据采集能力。加快研发数据清洗、数据标识、数据分析等平台软件,提升海量数据处理能力。支持研发平台软件所需的API接口、开发工具、工业机理模型和微服务组件,提升行业机理模型沉淀能力。支持工业APP汇聚平台等第三方应用商店发展,提升工业应用培育能力。
智能网联汽车平台软件。面向激光雷达、车载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国产化设备,重点突破智能信息交换共享、智能驾驶算法、车载操作系统、复杂环境感知、道路融合感知、智能识别、决策控制和协同执行等关键系统软件,提升汽车交通安全、信息安全以及各类软硬件设备管理系统的稳定性、兼容性及可靠性,推动车联网平台数据共享。面向人机交互、驾驶导航、影视娱乐、生活咨询等环节,发展一批智能车载APP,持续提升车载应用的丰富性和便捷性。
人工智能平台软件。推动深度森林等自主架构的深度学习算法框架,以及计算机视觉、语音语义分析、智能人机交互等关键人工智能平台技术突破和成果转化。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平台软件与应用发展,重点围绕政务、能源、安防、交通、医疗、教育等领域布局一批智能化、定制化软件产品和解决方案。积极打造人工智能融合业态,深入挖掘高价值应用环节,推动机器视觉、智能控制、人机协作、自主决策等技术在智能制造、智慧仓储等场景的应用,为制造业提质升级发展提供有效支撑。加快人工智能平台软件与自主创新芯片的适配,建立健全完善的应用生态。
其他平台软件。开展量子信息平台预研,重点突破计算、模拟、通信和传感等四大核心领域关键技术。加快物联网平台软件发展,重点突破物联网通信方案、特有硬件支持、物联网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软件。加快云计算和大数据平台软件发展,重点突破数据存储管理、数据分析处理、数据容灾备份、云平台运维管理软件存在的短板,开发支撑云平台底层基础设施的IDC服务软件,开发专用于政务、金融、工业领域的云平台SDK(开发工具包)和API。加速边缘计算应用落地,支持专用于物联网、5G、智慧城市、隐私管理等场景的边缘应用。继续引导AR/VR/MR平台软件发展,重点突破全息影像、动态环境建模、VR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与产品研发,推动虚拟现实在制造、教育、医疗、旅游、商贸等领域的应用。加快区块链平台软件发展,重点突破分布式账本管理、共识机制算法、智能合约实现及加密软件。
专栏4 平台软件生态融通工程 |
打造“平台+生态”的融通发展格局。引导平台软件企业打通数据内容服务使用壁垒,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整合行业创新资源,主导建设开放式创新服务平台,面向中小企业开放数字内容与平台服务能力,开展专业孵化服务,稳步形成“平台+生态”的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格局。 提升与“新基建”配套的软件能力。围绕云计算、工业互联网、车联网、物联网等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加强相应支撑软件开发、标准制定和应用。加快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国家超级计算(昆山)中心的发展,深化高性能计算技术重大应用研究,促进超算中心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 深化工业APP汇聚平台作用。依托工业APP汇聚平台,汇聚长三角地区优秀工业APP资源,培育一批工业互联网示范应用企业。依托工业APP开发测试大赛等各类创新应用大赛,面向长三角征集应用案例与行业解决方案,提升工业APP支撑工业企业转型升级实效。 |
(五)行业应用软件和服务
工业融合应用软件和服务。加大“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软件研发力度,推进排产调度、加工装配、生产控制等工业典型应用场景中OT和IT融合应用软件的研发。聚焦“标识+”智能化生产追溯等应用场景,探索“标识+大数据”、“标识+5G”、“标识+人工智能”等技术融合应用,以及“标识+平台”、“标识+终端”、“标识+监管”等标识推广路径,支持有关企业联合开发基于标识解析的工业软件和标识解析增值服务,实现设计、生产、市场、售后信息的全面数字化与交互,有效优化企业资源配置,全面降低工业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成本。
重点行业应用软件和服务。鼓励产业供给侧和需求侧共建行业应用软件协同研发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产业创新平台等创新载体。围绕交通、通信、能源、环保、健康等优势应用领域,支持研发一批面向智慧交通、智能通信、智慧环保、智慧能源管理、智慧医疗健康等应用场景的行业通用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解决方案,提升融合性、体系化创新能力。
优势行业应用软件和服务。持续深化软件融合应用和信息技术服务效能,积极培育数字经济新模式、新应用、新业态。推动以软件开发为支撑的金融科技发展,提升普惠金融服务水平。发展面向智慧政务、智慧教育、智慧养老、智慧社区、智慧广电、智慧应急等领域的智能终端软件、行业通用软件和信息服务。加强物流装备嵌入式软件、智能仓储管理等软件应用研发,提高物流服务平台服务质量,提升物流智能化水平。加快研制农业农村专用场景的行业应用软件和信息服务、助力提升农业生产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水平。
五、主要任务
(一)强化核心技术能力
提升“软件定义”创新能力。加快发展软件定义计算、软件定义存储、软件定义网络,深化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5G、量子通信等新技术的融合应用创新。支持建设软件工程化开发平台,鼓励软件开发运维一体化,推广普及软件开发云、企业级快速开发框架等新型开发平台的深入应用与广泛部署,大力发展新型软件开发模式。支持开展软件开发能力培训,全面提升软件代码质量、工程文档规范水平和协同开发效率。依托第三方机构发展咨询与评测服务,持续提升软件开发的性能评价与质量保障能力。
加快技术创新成果转化。部署实施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面向“卡脖子”领域定期征集和发布攻关任务清单,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企业与生态伙伴、高校、科研院所建立长效对接合作机制,打通企业承接转化重大创新项目的通道,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推广软件订阅、计次收费等软件运营新模式,健全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强化科技金融支撑,面向企业、科研院所搭建专业性投融资、知识产权服务渠道,健全创新项目推广制度,加快成果转化。
打造高水平产业创新平台。鼓励企业与产学研单位共建关键软件协同创新中心、软件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载体,构建核心软件产业创新体系。围绕重点发展领域,优选具备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能力的骨干企业,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联盟为支撑、产学研用协同发力的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支持打造面向高端软件的综合创新平台,加快原始创新与集成创新。促进服务模式创新,引导中小制造企业通过提升软件与信息服务应用普及率实现降本增效。持续发挥“i创杯”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的品牌效应,进一步塑造“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和新业态”的孵化与成长平台。
(二)健全产业链供应链
加快产业链补链强链延链。制定紧缺型企业招引清单,支持一批重点企业在省内落户,填补产业链短板弱项。聚焦关键环节着力强链,鼓励龙头软件企业与相关行业企业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共同提升关键核心软件的性能与平台适配能力。聚焦重大领域着力延链,不断强化产业链之间的协同配合,率先在工业、政务、交通、环保、医疗、农业等领域形成一批优质核心产品提供商和解决方案集成服务商。
完善产品应用推广体系。推动传统行业的知识、技术软件化发展,加速数字政府、电商物流、能源电力等传统优势领域的业务重构。结合省内先进制造业集群产业链技术发展方向,征集关键基础领域、行业紧缺领域、产业前沿领域的原创性成果,制订发布重点领域首版次软件产品应用推广指导目录。布局建设一批重点行业应用示范展示推广平台,开展广泛的应用推广活动。
(三)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
健全企业梯度培育机制。制定骨干企业分类分策培育方案,建设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和专精特新软件企业培育库,予以分类分策精准扶持,形成品牌标杆。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和先进制造业集群企业剥离内部软件研发部门或者并购本行业小型软件企业,创办具有行业冠军潜力的软件企业。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加大对独角兽企业、龙头企业、重点项目的招引力度,结合实际情况给予扶持。积极助推符合条件的软件企业上市,畅通原始股东退出渠道,支持优质企业按照市场化机制进行良性的产业资源整合,加快培育百亿级头雁型软件企业。
打造骨干企业雁阵群。支持南京高端软件、苏州工业软件、无锡平台软件等特色软件企业集群化发展。以百亿级企业为头雁,聚焦细分领域打造专业化的“小巨人”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对接带动“专精特新”培育库中的相关企业,形成软件企业雁阵群体,持续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良好格局。依托企业产业链供应链的协同关系,以大带小、以强带弱,布局发展一批示范型软件创新项目,提升区域开放合作水平,推动我省软件集群向价值链高端攀升。
(四)优化园区载体建设
支持产业载体发展。继续加大对中国软件名城的支持力度,稳步提升南京软件名城、苏州软件特色名城的发展水平,支持无锡中国软件特色名城创建。参照中国软件名园建设标准,优化江苏软件名园评估机制,加快培育省级特色软件名园,积极争创中国软件名园。鼓励各地引导优势企业、重点项目向特色软件园区集聚,提升产业载体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实效。支持互联网产业园、互联网众创园、大数据产业园等各类产业创新载体错位发展,加快打造产城融合发展新格局。
完善公共服务能力。完善江苏软件政企服务平台功能,开通政策计算器以及金融、人才、市场、技术四大公共服务超市,为广大软件企业提供分类分策精准支持的政策服务包,力争核心政策一站推送,政策兑现一网通办,发展诉求一键通达,切实提升企业获得感。重视行业安全生产和保密工作教育,指导企业开展安全生产自查自评活动,不断强化行业自律,切实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
(五)集聚软件产业人才
多层次强化人才培养。强化软件基础教育,鼓励高等学校面向前沿领域、产业热点,加快建设信息技术新工科专业,有效促进学研对接、学用对接,提升软件人才供给。推动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培育紧缺型、复合型产业技术人才。加大“育鹰计划”产业领军人才培养力度,培育、宣传一批江苏软件优秀CEO、CTO、CSO(首席执行官、首席技术官、首席标准官),培育一批引领带动能力突出的产业领军人才。
精细化部署人才引进。巩固和深化软件集群产才融合推进工作机制,围绕产业链同步编制人才图谱。基于已有的普适性软件人才优惠政策,进一步鼓励实施差异化、梯度化的人才激励方案,结合省“双创计划”政策支持,积极争取关键软件人才和团队来苏、留苏。继续通过“江苏软件奖学金”对全国软件相关专业在校生、应届毕业生进行择优奖励引进。支持开展“中国软件杯”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爱英之旅”等各类竞赛与招聘活动,吸引全国高校学生将江苏作为就业创业首站。依托江苏软件产业人才发展基金会等公益组织,倡导建立适应软件产业发展的人事制度、薪酬制度和人才评价制度,持续强化软件从业人员特别是中坚骨干力量的支撑保障能力。着力扩大江苏软件产业领军人才沙龙、“公益大讲堂”等品牌活动影响力,有效提升领军人才在江苏创业、就业的责任感、参与感、认同感和获得感。
(六)创建自主开源生态
提升企业开源积极性。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或个人开发者加大对主流开源基金会的贡献力度,踊跃捐献代码、资金或提供多类型的软件使用授权。对在国内自主或国际领先的开源社区有较强行业影响力的优秀项目、企业以及重点领域的优秀开源成果给予扶持。鼓励积极参与各类知名开源项目以及使用开源平台进行软件研发,促进创新引领能力提升。
完善开源软件发展环境。组建江苏省开源生态联盟,指导省内重点企业正确融入、利用开源,发挥开源项目的纽带效应,实现企业间的联合创新。支持建设开源软件代码托管平台、开源软件实验室等开源基础设施,支持开展开源商业模式案例梳理。面向省内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提供专业法务指导,帮助企业规避在借鉴开源成果时可能面临的知识产权风险。争创全国性开源创新空间,支持举办各类开源软件大赛,打造开源软件发展生态。
(七)提升软件行业素养
加快软件标准化建设。加强软件标准化相关政策与科技政策、产业政策的有效衔接。积极推动企业参与制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标准。持续强化标准化人才培育,依托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定期组织开展标准宣贯、标准修订与示范推介等各类活动。完善省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标准化平台建设,持续推进ITSS(信息技术服务标准)、DCMM(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等国家重点标准在江苏落地推广,不断带动工业软件、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的标准研制与应用。
重视软件知识产权保护。加大对软件知识产权保护的宣贯力度,稳步提升社会大众对“付费购买”、“按需订阅”等方式的接纳程度,倡导形成正确的软件研发、部署、应用与维护习惯。依托第三方机构,联合软件企业、个人开发者共同建立通用代码库、共享专利池,围绕知识产权形成联合创造、协同运用、共同保护、互相监督和风险分担机制。严厉打击软件领域的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在党政机关、金融机构、国有企事业单位,以及重点行业领域全面实施国产软件正版化行动。
推动软件产品价值评估。积极开展软件价值提升行动,加快软件成本度量标准的完善与推广。探索建立新型软件价值评估规范,重点对软件产品的研发成本、技术实力、适配能力、市场潜力等非有形价值进行研究,形成科学合理的价值评估体系。探索软件类项目的科学计价机制,支持第三方资产评估机构面向省内原创软件产品开展评估,逐步推动用户从“重硬轻软”向“软硬并重”转变。
(八)数字长三角一体化
加快新型数字基础设施互通。把握“新基建”发展机遇,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融合发展。积极推动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节点(南京灾备节点)、长三角一体化工业互联网高质量外网(专网)建设,完善工业互联网平台间的协议兼容与接口调用机制。统筹数据中心布局建设,推动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优化算力资源服务体系,促进产业一体化发展。加快城域物联专网建设,探索开展量子保密通信、未来网络建设,深入推进IPv6部署与应用,共同引导基础电信运营商提高长三角区域5G通信网络服务质量。
促进各类资源有效联动。加快建设长三角工业互联网服务资源池,进一步完善工业互联网发展生态。支持组建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分中心,提升大数据管理、分析和运用能力。试点创新各类灵活用工制度,依托沿沪宁(合)产业创新带统筹整合长三角区域优势软件创新资源,提升长三角地区优秀软件科研人员、产业领军人才的协作水平。
打造高水平创新合作平台。提升长三角数字经济区域合作能级,鼓励成立重点领域、四地联动的开放实验室、产业孵化平台,持续推动关键软件技术研发,不断加速各类创新应用落地。鼓励省内软件企业面向长三角地区开展联合项目申报与技术攻关。
(九)打造国际化竞争力
融入全球产业分工。面向“一带一路”国家强化产业交流和市场开拓,探索在产业链分工、开源协同等方面的国际合作机制。积极鼓励省内企业海外发展,支持电力、能源等优质行业应用软件服务国外高端市场,推动全省软件产品向价值链上游转移。支持省内企业通过并购、参股、联合开发等多种模式深度融入全球软件产业链,探索建立面向网络交付和无介质交付的软件出口通关模式。充分发挥中国(南京)软件谷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示范作用,开展省级数字服务贸易基地和重点企业梯度培育工作,大力发展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端软件服务外包,持续拓展数字服务贸易新业态、新模式。
积极对接国际资源。支持举办中国(南京)国际软件产品和信息服务交易博览会等专业化软件品牌展会,打造技术、资金、人才双向流动和展示的窗口,不断提升全省软件产业对外开放程度。建立对外交流合作平台,帮助企业承接海外优质创新资源转移,建立多维度合作模式,在吸纳先进技术、管理模式、市场情报的同时,加速提升省内企业的品牌影响力与国际知名度。支持第三方咨询机构定期开展对海外细分市场的追踪研究,为骨干软件企业提供定制化出海方案。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协调统筹
加强省部对接,密切跟踪国家关于软件产业的规划布局,积极承担重大技术攻关、重点项目落地实施、重点企业培育等工作。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优化各地各部门工作沟通机制,协调推进全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引导省软件行业协会、省人工智能学会、省软件产业人才发展基金会等社会组织,以及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技术组织,整合汇聚公共服务资源,联合开展各类交流合作,共同推动全省软件产业提质增效。
(二)加大财税支持力度
充分发挥各类各级财政专项资金、重大产业基金作用,加大力度扶持工业软件、基础软件、安全软件、新兴平台软件、重点行业应用软件的研发应用。鼓励支持用户单位开放创新应用场景、积极试点应用和宣传推广首版次软件和信创产品。支持软件企业积极承担重大软件攻关、重点应用示范等国家级项目。加强针对企业的政策宣贯解读和咨询辅导服务,切实推进和保障软件产品增值税、软件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落实。
(三)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畅通普惠金融服务,积极探索在普惠金融发展风险补偿基金支持下设立“苏信贷”产品,鼓励银行和保险机构开展面向软件企业的薪金贷、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以及保险等新型普惠金融服务,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软件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支持企业通过股权质押融资、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供应链金融等手段获得商业贷款。做好上市后备资源库梯队建设,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公司债券、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支持企业通过中长期债券等方式筹集资金。
(四)深化产业跟踪指导
完善全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运行监测和规划执行情况评估,强化统计数据核查,充分利用线上平台建立产业数据直报机制,缩短企业信息报送流程,提高数据统计质量。探索建立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定期组织第三方研究机构开展产业调研,跟踪评估各地软件产业发展水平、挖掘发展优势与潜在问题,给予及时的发展指导和政策建议。